首页 >> 无纺布

先声药业公布2020年业绩公告血小板子弹立功肿瘤定点清除化工机械

文章来源:澳华机械网  |  2022-06-28

?先声药业公布2020年业绩公告,血小板“子弹”立功 肿瘤“定点清除”

先声药业公布2020年业绩公告

2021年3月25日,先声药业(2096.HK),一家快速向研发和创新驱动转型的制药公司,公布了2020年度(“报告期”)全年业绩和公司进展。

1、两个创新产品上市

恩瑞舒?(阿巴西普注射液)和先必新?(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两款新药成功获批上市。先必新?录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其Ⅲ期临床研究结果刊登于美国心脏/卒中协会(AHA/ASA)官方期刊STROKE杂志,未来可惠及广大脑卒中患者okmart.com。

2、研发管线进展加速

拥有创新药研发管线超过50项,年末较年初新增立项20余项。2020年共获得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批准6项、受理待批准1项,处于临床开发阶段项目11项。

3、创新药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创新药销售收入占同期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为25.5%、32.9%和45.1%。

全年收入人民币45.09亿元,净利润6.64亿元,研发投入11.42亿元。与2019年相比,研发投入增长59.4%,占全年收入25.3%。全年创新药收入占比达45.1%,较上一年度提升超12个百分点。

近期业务发展亮点

1、双轮驱动加速研发进程

先声药业将资源聚焦于肿瘤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三个治疗领域,坚持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

目前,先声药业专职研发人员超过900人,其中博士超过130名,硕士460名,相比2020年6月30日,研发人员增加约170名,10%以上成员为来自海外知名药企或院校的科学家和前研发人员;在上海、南京、波士顿设有研发中心,并拥有“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实现从药物发现、临床试验到注册全流程职能覆盖。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管线逾60个,其中创新药研发管线50多个,共有6项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批,包括SIM-201(NTRK/ROS1,肿瘤)、SIM-295(URAT1,痛风伴高尿酸血症)、艾拉莫德片(干燥综合征)等。

先声药业创新药管线11个产品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包括依达拉奉右莰醇舌下片、SIM-335、赛伐珠单抗、注射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等。

2、恩沃利单抗注射液(KN035)

2020年3月,先声药业与江苏康宁杰瑞、思路迪医药签订合作协议,获授权在中国独家推广恩沃利单抗注射液(KN035)所有肿瘤适应症,该产品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可皮下注射的PD-L1单域抗体药物。

2020年12月17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KN035用于治疗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MSI-H)/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晚期实体瘤的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并于2021年1月纳入优先审评(该产品亦被美国FDA授予晚期胆道癌孤儿药资格)。

3、获美国突破性疗法认定的创新药Trilaciclib

2020年8月,先声药业与美国G1 Therapeutics, INC.(Nasdaq: GTHX)签订协议,合作开发创新药Trilaciclib。该产品在美国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接受化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并已于美国时间2021年2月12日获批上市。

2021年1月18日,该产品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CDE)批准进入临床。

4、持续增强的商业化能力

基于研发管线的快速进展,以及2020年两个创新药上市后的市场需求,先声药业持续扩充营销队伍并提升专业学术推广能力。

公司现有销售人员近4000名,相比于2020年6月30日增加1100余名,并重点强化了中枢神经和自身免疫领域专业学术队伍建设,旨在让更多的临床专家了解创新药产品的临床循证,拓展产品在临床的覆盖和应用。

先必新?2020年7月29日获批上市,创下了数个记录。从工厂下料到产品发货,仅用了15天;从第一批产品发出到送达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患者,80小时内完成;从上市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不足5个月,成为当年成功进入医保且耗时最短的药品。

先声药业董事长兼CEO任晋生

“我们将坚持向创新快速转型的战略方向,利用自身对患者需求和高质量创新的理解,吸引更多优秀的科学家与核心人才加入,加大创新研发的投入,为企业在战略执行、创新药立项、在研项目推进、合作开发、商业化落地等方面,持续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先声创新药的临床价值,让更多患者早日用上更有效的药物。

我们亦将全力为企业稳健的成长付诸不懈的努力,凭藉不断丰富的创新药管线,不断增强的研发与商业化能力,我们有信心让企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

血小板“子弹”立功 肿瘤“定点清除”

癌症,至今仍是人类难以攻克的疾病。能够对肿瘤细胞进行“定点清除”,是全世界科学家和医生的梦想。

3月27日,《科学进展》刊发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过程工程所)研究员马光辉、魏炜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教授田志远等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论文。研究人员在血小板中装载光热纳米颗粒与免疫激动剂,制备了新型血小板仿生剂型,在动物实验中实现了高效的肿瘤光热—免疫联合治疗,为肿瘤的靶向递送和联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光热疗法”的理想与现实

在众多肿瘤治疗方法中,“光热疗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简单地说,这一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光热材料递送至肿瘤部位,把近红外激光的光能转换为热能,最终达到“热”死肿瘤细胞的目的。其具有治疗部位精确可控、杀伤效率高、副作用小等优点,一旦成功实现应用,将成为人类攻克肿瘤迈出的一大步。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过程工程所吕岩霖博士向《中国科学报》介绍,目前,研究人员已经研发出用于抗肿瘤药物递送的多种载体。

“但是,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和个体差异,肿瘤部位的富集效果还有待提高。”她表示,“而且,肿瘤组织往往比较致密,载体在肿瘤内的渗透也受到限制。”

因此,研究者普遍感到,光热疗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这一新疗法仍然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

利用血小板“天性”

光热材料如何准确、高效地递送至肿瘤部位,是解决当前困境的关键。自2006年起,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马光辉、魏炜发现和创制了一系列抗肿瘤递送新剂型,尝试了多种不同递送策略,已取得系列进展,为解决光热材料递送问题提供了基础。

在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提出了利用血小板作为载体的递送策略。

研究人员介绍,血小板被称为“血管卫士”,天然黏附受损血管并能在激活状态下形成血栓和分泌纳米囊泡。也就是说,当血管受损时,破损处发出“信号”,血小板获得“信号”后被激活,聚集到破损处形成血栓;激活的血小板进一步放大“信号”,“喊来”更多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的“天性”让科研人员深受启发。同时,肿瘤组织普遍存在血管缺陷的部位,正是血小板能够“自觉前往”的地方。

他们把血小板当成“子弹壳”,把具有高光热转换效率的聚合物纳米颗粒作为“弹药”装进去。

田志远在光热材料的选择、合成上作出了贡献。“这种新型光热纳米粒子的光热转换效率达到69.2%,因此低功率近红外光照射可以产生足够的局部热疗。”他表示。

免疫治疗“加持”

除了光热材料外,科研人员还将免疫激动剂也作为“弹药”装载进血小板“子弹壳”中。据了解,装载过程操作简单、条件温和。

实验中,在低功率近红外光照射下,光热所引起的肿瘤局部急性血管损伤激活血小板,通过层层放大“信号”的“级联效应”在肿瘤血管处形成血栓,以此形成光热纳米颗粒和免疫激动剂的“弹药库”。

而富集的血小板在上述激活状态下还可以进一步分泌纳米级血小板囊泡。“我们观察到纳米级血小板囊泡,将光热纳米颗粒和免疫激动剂运送到肿瘤组织深处,扩大了‘攻击’范围。”魏炜表示。

在研究人员看来,这不仅有利于光热清除更多的肿瘤细胞,而且可以增强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在动物实验中完全抑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马光辉指出,鉴于所装载的纳米颗粒、药物等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并且血小板可从患者或者供体获得,因此,该血小板仿生剂型在肿瘤个体化精准治疗领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据研究人员介绍,上述成果在通过伦理审批后,已完成人源化血小板剂型的构建,并在重建人源化免疫系统的病人来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上确认了显著的疗效,但仍处于动物水平的临床前研究,实际临床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确认。

UL型挂环强度试验机

铜合金带材拉伸试验机

金属扭矩测试机

扭转试验机

MWD人造板万能材料试验机

链条葫芦拉力试验机